在平常门诊中,邓可平主任常听到患者抱怨:
“动不动就大汗淋漓”
“睡了吹着空调还冒汗”
“一天到晚总是浑身没劲,走几步就喘”
“动不动就心慌心悸,睡不好觉”
“总是口干舌燥,喝再多水也不解渴”
其实,这些看似不同的症状,其实都可能指向同一个问题——气阴两虚。
所以今天,市级名中医邓可平主任向大家介绍的,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千古名方:生脉饮。
01
出汗太多到底耗了啥?
夏天天气热,出汗多了自然就需要多喝水。可是我们发现,有时候喝水也解不了渴,如今开始步入秋天,口干舌燥、气短乏力的情况更加明显了。
其实可能是夏天的时候耗“太过”了!出汗太多,耗的可不是汗那么简单。
1.耗伤津液
大汗淋漓后,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口干舌燥,这是津液受损的直接表现。长期如此,会导致阴液不足,出现咽喉干燥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等问题,甚至引起虚火上炎,出现口腔溃疡、面部痤疮等症状。
2.损耗心气
中医认为“汗为心之液”,过度出汗直接损耗心气。许多人在大量出汗后感到心慌、气短、心悸,这正是心气不足的表现。对于已有心脏问题的人群,夏季过度出汗尤其危险。
3.脾气受损
汗液与脾土关系密切。出汗过多会消耗脾气,导致脾虚运化失常,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、四肢乏力等症状。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虚又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生成。
4.卫气不固
适量出汗可排出邪气,但汗出过多会使“卫气”受损。卫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力,卫气虚弱的人更容易感冒,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,往往"一阵风就能吹病"。
5.精气耗伤
“汗血同源”、“精血同源”,故汗出过多亦会耗伤肾精。长期大汗淋漓,可能导致早生华发、牙齿松动、记忆力减退等早衰现象。
02
小方子 大智慧
对付上述的情况,生脉饮是个不错的“杀手锏”!
生脉饮出自唐代孙思邈《千金方》,原名生脉散,由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三味药组成。这个方子虽然简单,却凝聚了中医“益气养阴”的精华思想。
●人参为君药,大补元气,补脾益肺,是益气的主力;
●麦冬为臣药,甘寒润肺,清心除烦,养阴生津;
●五味子为佐药,酸收敛肺,固表止汗,守住所补之气阴。
“脉为血之道,得气则充,失气则弱。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,脉气以复,故名生脉饮。”三药皆入肺经,一补一润一敛,配伍精妙。
该方最常用的是暑热气耗津泄之证,取其益气生津,敛阴止汗之功。同时,它既可补气阴之虚,又可敛气阴之散,所以也常用于肺虚久咳。
03
灵活加减效更佳
邓可平主任,在临床中使用生脉饮时,常常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:
1. 兼有脾虚湿重者:表现为疲倦乏力同时伴有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,在生脉饮基础上加入茯苓、白术,增强健脾祛湿之效。
2. 心悸失眠明显者:对于心慌心悸、夜不能寐的患者,可加酸枣仁、龙骨,以养心安神、重镇安神。
3. 夏季低热不退者:夏季感受暑湿之邪,出现低热、口渴、多汗者,可加竹叶、石膏,清解暑热。
4. 年老体虚、肾气不足者:加入山茱萸、枸杞子,心脾肾同补,增强补益效果。
在使用中,也可灵活化裁,如气虚没那么明显的患者,可把人参改为党参;若气阴不足兼有内热者,则可用西洋参代之;若病情急重者,全方用量亦宜加重……
总之,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辨证施治,中能让生脉饮发挥其恰到好处的作用。
养生生脉饮
【材料】西洋参10克,麦冬10克,五味子(打碎)5 克,煮水代茶饮。
【用法】适合口干舌燥、气短自汗、神疲乏力、胸闷心悸的患者,一周可用2~3次。
【功效】益气养阴,生津敛汗。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