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李最近三个月来,每次吃饭都感觉不对劲。明明饿了,可吃几口就饱,还伴有上腹部隐痛。起初他以为是消化不良,自行买了胃药服用,症状时好时坏。直到女儿坚持带他去医院检查,结果让全家震惊——胃癌。
临床中很多胃癌一发现就已是晚期,但其实在发病前,我们的身体可能已发出相关的预警信号,只是我们没有重视。
本期,我们邀请在消化内科临床有着40多年经验的广东省名中医黄穗平主任,分享一些他防治胃病的经验。
01
4个吃饭时的预警信号
1.饿但快饱——早饱感
如果你发现自己明明很饿,但没吃几口就感觉饱了,甚至有点胀,这可能是“早饱感”。中医称此为“胃纳呆滞”,多因脾胃虚弱,运化功能减退所致。
疾病信号:慢性胃炎、胃动力障碍,严重时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号。
2.饭后胃痛胃胀不缓解
饭后会有轻微的胃胀感,通常很快缓解。如果这种不适感持续存在,尤其是位于上腹部的隐痛、胀痛,就需要警惕了。中医认为“不通则痛”,长期饭后胃痛可能提示胃部有瘀滞。
疾病信号: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。若疼痛规律改变(如从饥饿痛变为持续痛),且常规药物效果变差,需警惕癌变可能。
3.反复反酸、烧心
经常在饭后出现反酸、烧心,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。长期胃食管反流不仅会导致Barrett食管(癌前病变),也可能是胃部疾病的表现。
疾病信号:胃食管反流
4.不明原因的食欲明显减退
近期体重下降严重、大便黑色
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平时喜爱的食物都提不起兴趣,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严重,并伴有大便黑色,这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。中医理论认为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,食欲是“胃气”的直接表现。
疾病信号:胃十二指肠溃疡、胃癌
▲胃癌演变路径:
从胃炎到胃癌往往经历四步:慢性浅表性胃炎→萎缩性胃炎→肠上皮化生/异型增生→胃癌。
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,但一旦进入萎缩性胃炎阶段,就被认为是胃癌的“癌前病变”,需要格外重视和定期随访。
02
黄主任调脾胃特色
黄穗平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,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梁乃津、吉良晨、余绍源三位教授,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,中医临床40多年,在治疗慢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、胃癌等各类脾胃病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。
1.治疗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特色
黄教授认为,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异型增生是由于“久病多虚”、“久病必瘀”,其基本病理过程为“脾胃虚弱-运化失常-痰湿内生-阻滞气机-气滞血瘀-胃络瘀阻”。
所以,治疗应以“健脾益胃、祛湿理气、活血通络”为治法。
用健脾祛湿理气活血方(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法半夏、炙甘草……等)结合辨证加减化裁,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,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,还能逆转胃粘膜的萎缩、肠化和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。
黄教授医案故事
上下滑动图片查看所有内容
*病案仅供参考,不作为治疗承诺
案例一
王某,男,45岁。
主诉:反复上腹部隐痛3年余。患者上腹部隐痛,餐后加重,嗳气不畅,口干、口苦,面部座疮,阴囊潮湿,疲倦嗜睡,头面部油腻,无反酸烧心,纳呆食少,眠差,小便频,大便黏,偶兼不消化食物,便不尽感,每天2~3次。舌淡暗胖大有齿痕、苔黄,脉弱。
外院查胃镜:慢性萎缩性胃炎,Hp(-);
病理:(胃窦)慢性轻-中度肠上皮化生;
西医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中医诊断:胃痛,辨证属肝胃郁热。
治疗方案:方用小柴胡汤合益气化瘀解毒方加减,配合给予黄氏胃康丸。
本例患者属于典型肝胃郁热的表现,符合小柴胡汤证,起到疏肝利胆,和解郁热的作用,该患者共治疗6个月。
案例二
患者王某,女,59岁。
主诉:反复上腹胀满6年余。
现病史:6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胀满,餐后明显,偶有隐痛,服用相关西药后症状未能缓解。既往因焦虑抑郁长期服用某种西药。2019年7月曾于外院行胃镜检查,结果示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现症状:上腹胀满隐痛,餐后明显,嗳气无反酸,胃脘灼热,口干口苦,胃纳可;大便正常;睡眠欠佳,早醒,疲倦乏力,怕冷。舌淡红,苔黄腻,脉弱。
西医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(伴肠上皮化生、异型增生)。
中医诊断:胃痞病(脾虚气滞,少阳郁火,浊毒内停)。
治法:行气健脾,清透少阳,化痰祛瘀解毒。方药以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。患者1年内每周随诊,于首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。1年来遵医嘱定期复诊,坚持服药近1年。
本病案为PLGC合并轻度萎缩、中度肠上皮化生、轻度异型增生的患者。首诊时四诊合参,辨证为脾虚气滞,少阳郁火,浊毒内停。患者上腹胀痛、嗳气、怕冷乏力,脉弱为中焦虚滞、机体失养表现;焦虑抑郁、睡眠差为少阳气血失运,神魂失养所致;少阳湿郁化火,相火为阳,其热势不烈,木乘土见胃脘灼热、口干口苦;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为湿瘀浊毒内停的表现。舌淡红、苔黄腻、脉弱为脾胃、少阳枢机本虚表实、气血湿热瘀毒盘踞的表现。
2.调治其他脾胃病的特色
注重溯本逐源
“溯本”,即判断患者本身体质;“逐源”,则是寻找致病病因。
黄教授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上多推崇金元李东垣《脾胃论》中的理论思想,“故夫饮食失节,寒温不适,脾胃乃伤。此因喜、怒、忧、恐,损耗元气,资助心火。火与元气不两立,火胜则乘土位,此所以病也。”说明了脾胃病常常由饮食失调以及情志异常,导致元气损耗、脾胃受伤而得。
所以黄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,十分注重溯本追源,去除病因、诱因,以促进脾胃病的康复、预防复发。
注重调补并施
黄穗平教授认为,脾胃病的发生大多属于脾胃虚弱、气机失调等。故在临证施治中多以“健脾益胃,调气和中”为治法。
百病生于气。在脾胃病中,最常见的气机紊乱莫过于气虚、气滞、气逆和气陷等。在治疗中,首先要辨明气机紊乱的类型,再有针对性地加入调节气机之品。
因脾虚气滞引起的胃痛、腹痛、痞满、便秘等:黄教授会施以健脾理气之品,喜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、枳术丸等加减治疗。
因脾虚气陷引起的久泻不愈或气虚便秘:多用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陈皮、当归、甘草等甘温药,配合升麻、柴胡、葛根等升提药,取东垣补中益气汤之意以益气升阳;
因脾胃虚弱、气滞不通、胃失和降而引起的胃痛胃痞、嗳气反酸、甚至恶心呕吐:常拟香砂六君子汤、香砂平胃散、二陈汤等,必用法半夏,加用干姜或生姜之类,旨在健脾理气、和胃降逆。
从肝论治取奇功
中医认为,肝属木,脾胃属土,肝脾之间存在五行相克关系。若肝疏泄太过,或疏泄不及,均可致脾胃功能失常,出现脾胃病。
黄教授认为,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,许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、心情抑郁的状态,以致肝气不得舒展,日久肝郁克木,土气既弱,便出现胃痛、痞满、腹泻、便秘、嗳气反酸、脘胀纳差等病证。
治疗此类疾患时,需从肝而治,或重于疏肝理气解郁,或偏于疏肝健脾和胃,常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遥散、四逆散等方剂,总能收获惊喜。
03
调食养性护脾胃
“寓治于防,防治一体”是黄穗平教授一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理念,日常应尤其注意以下三点:
1.会吃:是养脾胃的第一要义
广东是全国著名的“养生大省”,生于斯长于斯的黄穗平教授,在临证中十分重视饮食调理,对于某些脾胃疾病尚轻者,通过饮食调理往往能直接缓解甚至消除病症。
而对于一些脾胃病较重者,则要“食助药力”,通过饮食调理能使药物更好的发挥作用。
越简单越有用
养护脾胃最简单的道理最有用,但真正实践的人并不多:定时定量七分饱;选择食物温软易消化;进食时细嚼慢咽。
不主张盲目进补
黄教授不主张盲目进补。因为他认为,脾胃以“通”为补,以“运”为健。
现代人多为“脾虚湿盛”,尤其是岭南地区的人群,脾胃负担已经很重,此时再吃滋腻的补品,反而会“火上浇油”。所以进补前,先要清掉“湿”和“滞”(如用陈皮、山楂等),这样才能成功补进去。
顺四时而养
黄教授认为,春夏秋冬,顺应自然养脾胃很重要。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;春疏肝,夏养心,长夏养脾,秋润肺,冬养肾。
每个季节都可以有所侧重地根据气候、节令以及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饮食调养方法,会更事半功倍。结合现今时令,推荐适合现阶段下面的食疗方:
百合山药南瓜粥
【材料】大米50克、鲜山药100克、鲜百合半个,小南瓜半个(胃寒者加2片生姜)。(2人份)
【用法】鲜山药和南瓜去皮、切小块待用,以上所有食材放入锅中;加适量水,小火熬煮成粥,调味即可食用。
【功效】润肺补脾。
石斛山药老鸭汤
【材料】老鸭300克、石斛15克、太子参20克、鲜山药200克、陈皮5克、生姜2片。(2人份)
【用法】老鸭斩件焯水,石斛提前浸泡1小时,鲜山药去皮切断待用;与以上食材一同放入汤煲;加适量水,煲1小时左右,加盐调味即可。
【功效】滋阴健脾益气。
2.会养:养成好习惯
1. 腹部保暖,尤其重要
脾胃位于中焦,最怕受凉。尤其在空调房内,要注意遮盖腹部,避免寒邪直中。
2. 适度运动,健脾助运
脾主肌肉四肢。久坐伤肉,更伤脾。黄教授建议进行和缓的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能促进胃肠蠕动,帮助脾胃运化。
3. 按摩保健
推荐日常按摩两个穴位:
足三里: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要穴,常按有强健脾胃之功。
中脘穴:是胃的“募穴”,能调理中焦,和胃健脾。
情志调节
黄教授认为,脾胃病与情志因素密不可分。自古悲秋多寂寥,秋天容易让人情绪消极,要注意调节情绪与心态。秋高气爽,多到大自然中走走,开阔心境。此外,疏肝解郁,多喝花茶。
桂花陈皮茶
【材料】干桂花3克,陈皮3克,玫瑰花5朵,泡茶代茶饮。
【功效】疏肝解郁
[参考资料】:
李小燕1,蒋璐2,黄穗平3.黄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[J].新中医,2015,47(8):296-298.
叶振昊1,黄穗平2.从《脾胃论》思想浅谈黄穗平教授治 疗脾胃病经验[J].新中医,2012,44(4):150- 151.
曾光1,谢海峰2,何桂花3,黄穗平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病医案4则[J].新中医,2024,56(14):55-58.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