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之中,长夏时节湿气最为猖獗。
“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”。这在长夏季节,最能体会。
岭南人对湿气是最敏感的,也是最有发言权的。前阵子总是大雨连绵,湿气从皮肤腠理都快深入骨髓了,那些不适和慢性病渐渐就浮出来了。
所以本期我们邀请在岭南地区行医已愈20余载的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——魏华教授,为我们讲讲如何在长夏健脾祛湿。
01
湿从脾胃起,长夏正好调
在中医的概念里,一年是有五个季节的,春夏和秋冬之间,多了个长夏。
长夏,特指夏秋之交的农历六月至七月,恰逢梅雨季节与三伏天重叠的时期。此时天地间湿气氤氲,人体内的湿邪也最易滋生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湿胜则濡泄,甚则水闭胕肿”。
1.长夏主脾
在中医五行学说中,长夏属土,与脾相应。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有“后天之本”的美誉,津液气血都需要它输出。更关键的是,脾还主管水液代谢,负责运化水湿。
它还有1个特性——“喜燥恶湿”。长夏时节雨水丰沛,但若雨水过盛,则会导致庄稼烂根;同理,人体湿气过重就会损伤脾阳。加上现代人贪凉饮冷、久坐少动的生活习惯,使得脾常常处于“瘫痪”状态。
2.外卖大战下,湿邪缠身
连续几个月的“外卖大战”,也为脾胃调理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“流量”。
很多年轻人,因为贪图便宜好喝,奶茶咖啡等冷饮甜饮不离手,煎炸熏烤也点多了,导致了腹泻、反酸,体感更为疲乏沉重。女性还可能出现白带量多,痛经、闭经等;男性则出现阴囊潮湿多汗,下肢浮肿、痛风或脚气发作。
这与“湿邪”重浊、黏滞、趋下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。若这样的饮食习惯不改,就会形成痰湿体质,导致身体代谢紊乱,出现肥胖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情况出现。
02
大部分人都犯的祛湿误区
有没有发现,你的湿气总是祛不掉,看下是不是中了以下哪一条?
1.不是所有“湿”都要利尿
肾阳虚者(表现为夜尿频多、腰膝酸冷)过度使用薏米、赤小豆等利水药,可能加重病情。
2.祛湿不等于减肥
有位患者每天喝大量红豆薏米水,结果体重没减反而出现心慌乏力。这是因为过度利水导致电解质紊乱。
3.盲目"排毒"伤正气
现在流行的灌肠、结肠水疗、频繁拔罐等,在中医看来可能损伤脾胃阳气。真正科学的排毒应该是通过增强脾肾功能来实现的。
03
健脾祛湿的四大法宝
长夏养脾,贵在坚持。以下分享几个方法:
1.坚持记录“祛湿日记”
从今天起,可以记录自己的“祛湿日记”,观察舌苔、二便、睡眠等变化。从内而外,坚持1个月,感受身体的改变。
湿气少的舌苔:淡淡的一层白的,舌色淡红。
湿气重的舌苔:越厚湿气越重;其次就是舌体胖大,有齿痕。就观察这三点,基本可以判断湿气是否重了。
▲三种湿气较重的舌象图:
如果伴有其他的不适,如口臭、腹泻、腹胀胃痛、皮肤病发作、关节炎等就需要及时看医生了。
2.饮食调理
长夏时节要避免三大“湿气帮凶”:冰镇饮品(损伤脾阳)、甜腻糕点(助湿生痰)、过量水果(多数性味寒凉)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特别强调:“长夏宜养脾,食宜淡渗。”
晨起一杯姜枣茶:取红枣3枚(撕开)、生姜3片(带皮)、红糖少许,沸水冲泡。姜能温中散寒,红枣补脾和胃,这个组合就像给脾胃装上“小太阳”。
午晚餐巧配健脾食材: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白扁豆等食材都有健脾渗湿之效。
推荐一道家常菜:山药炒木耳(新鲜山药200克,木耳20克、红萝卜100克)。
山药补脾益肺,木耳活血化瘀,两者搭配既清淡又营养。
祛湿饮品替代冷饮:将炒薏米30克、赤小豆15克、茯苓10克,浸泡30分钟后煮水,代茶饮用。
薏米要先用干锅小火炒至微黄,这样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。
3.沐足祛湿
每天泡泡脚,湿气悄悄跑。长夏祛湿,有个简单的小方法,将藿香正气水(不含酒精型)与温水按1:300比例兑入泡脚水中,水位要没过三阴交穴(内踝尖上3寸)。这个方法对寒湿型腹泻有不错的效果。
其次,可以以生姜(含皮)+花椒煮水沐足,亦可祛寒湿。
4.香囊祛湿
可以在床头或者随身佩戴中药香囊,将藿香、佩兰、苍术、薄荷各等分打粉装入,挂在自己周围。这些芳香药物能化湿醒脾,改善空调环境下的“闷湿”感。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